云雀
云雀(學名:Alauda arvensis)小型鳴禽,體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背部花褐色和淺黃色,胸腹部白色至深棕色。外尾羽白色,尾巴棕色。后腦勺具羽冠,適應于地棲生活,腿、腳強健有力,后趾具1長而直的爪;跗跖后緣具盾狀鱗;以植物種子、昆蟲等為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雄鳥鳴囀洪亮動聽,是鳴禽中少數能在飛行中歌唱的鳥類之一。求偶炫耀飛行復雜,能“懸停”于空中;在地面以草莖、根編碗狀巢,每窩產卵3-5枚,孵化期10-12天。生活在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云雀是丹麥、法國的國鳥。
物種簡介
沙百靈是草原的代表性鳥類,屬于小型鳴禽。它們的頭上常有漂亮的具羽冠,嘴較細小而呈圓錐狀,有些種類長而稍彎曲。鼻孔上常有懸羽掩蓋。翅膀稍尖長,尾較翅為短,跗跖后緣較鈍,具有盾狀鱗,后爪又長又直。沙百靈能從地面拔地而起,直沖云霄,在空中保持著上、下、前、后力的平衡,懸翔于一點鳴唱。
形態特征
沙百靈成年時體形就較小,長190mm,重約30克。栗紅色的額頭是雄性沙百靈的特點,它的頭部和后頸也擁有和額頭一樣的顏色,眉毛和眼眶周圍白而發棕的色更是好看。它的眉毛最有特點,眉紋一直長到了枕部。沙百靈背部和腰部主要呈現栗褐色,翅膀外側的羽毛呈現黑褐色,以栗褐色為主色的尾部邊緣稍有發白。胸前有兩個對稱的黑斑條紋,正好和胸部以上的部分連接起來。額頭部分和喉嚨處都長有白色的羽毛,正好和身體以下棕白色的毛色襯托起來。雄性沙百靈額部、頭頂及后頸部均為栗紅色;眼前、眼周及眉紋為棕白色,左右兩側眉紋延伸至枕部相接而現棕色;背、腰呈現栗褐色;翅羽黑褐色;尾羽栗褐色,最外側尾羽色淡近于白色;額、喉白色,上胸左右側各有一黑色條斑,于上胸部相接;下體大部羽色棕白。沙百靈雌性的體色和雄性的幾乎一樣,但是,雌鳥額頭和頸部的栗紅色毛發比雄鳥的少,身體上的羽毛也偏近于淡淡的褐色,而胸前的那兩條黑斑條紋沒有雄性沙百靈那么明顯。嘴部的顏色為土黃色,足部腳趾是肉粉色的,它的爪子和一般鳥類不同,尤其是后爪,要比普通鳥類的后爪大一些,而且還徑直的伸向后方。爪部的顏色為褐色。
生活習性
喜棲息于開闊的環境,故在草原地方和沿海一帶的平原區尤為常見。多集群在地面奔跑,作尋覓食物和嬉戲追逐活動,間或挺立并豎起它的羽冠,在受驚時更是如此。從不見棲息樹枝上。云雀巢多營造在開闊的地面上。沒有發現它們在樹上或建筑上筑巢,在地面多選擇荒坡、墳地、田間荒地、路旁和沙灘地方。
歌聲柔美嘹亮,常驟然自地面垂直地沖上天空,俟升至一定高度時,稍稍浮翔于空中,而復疾飛直上,載歌載鳴,高唱入云,故有告天鳥之稱。飛高時,往往僅聽到其歌聲,而難于獲見其鳥。降落亦似上升的飛行狀態,兩翅常往上展開著,隨后突然相折,而直落于地面,很有情趣。
生長繁殖
云雀在海拉爾地區,從5月上旬開始產卵,直到6月中旬,為期一個多月。據婁巨賢(1966)在吉林延吉縣龍井地區觀察,4月18日開始產卵,每日產卵1枚,時間在5時30分-6時40分之間,每窩卵數3-5枚,15枚卵大小平均為16(15-17)×21.8(20-23)毫米,卵重(19枚)平均為2.7(2.5-3.0)克。卵為灰色,雜以褐色或暗灰色斑點,在卵能鈍端尤密集,形成一個圓環狀。孵卵全由雌鳥承擔。約經11天孵出。
雛鳥幾全食動物性食物,經分檢7只鳥胃,有甲蟲碎片、蛾類幼蟲、蠐螬、蜘蛛、蝽象及其它昆蟲碎片。
雛鳥生長至第4天,可見到各羽區,第5天睜眼,第8-9天當雛鳥可站立時即離巢:但沒有覓食能力,需接受親鳥喂養,待離巢后10天左右,方能獨立生活。分布于該地區的云雀7月中旬或下旬結束第二次繁殖,此時很少鳴唱,常和幼鳥一越活動,開始過漂泊生活,10月中、下旬離去。
分布范圍
云雀分布圖
中國分布:繁殖在中國較北和西北的新疆、青海、西藏、河北、山東以及東北黑龍江、吉林等。冬季遷徙至東北南部和東南部、長江中、下游,以至江蘇、廣東北部等地越冬。
世界分布:主要分布于古北區范圍的國家。從前蘇聯東部到西歐諸國以及亞洲東北部日本、朝鮮、向西經中國、中亞一直到非洲北部。
保護現狀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
1 | 云雀指名亞種 | Alaudaarvensisarvensis |
2 | 云雀葡萄牙亞種 | Alaudaarvensissierrae |
3 | 云雀非洲亞種 | Alaudaarvensisharterti |
4 | 云雀南歐亞種 | Alaudaarvensiscantarella |
5 | 云雀高加索亞種 | Alaudaarvensisarmenica |
6 | 云雀新疆亞種 | Alaudaarvensisdulcivox |
7 | 云雀北方亞種 | Alaudaarvensiskiborti |
8 | 云雀東北亞種 | Alaudaarvensisintermedia |
9 | 云雀北京亞種 | Alaudaarvensispekinensis |
10 | 云雀薩哈林亞種 | Alaudaarvensislonnbergi |
11 | 云雀西班牙亞種 | Alaudaarvensisguillelmi |
12 | 云雀日本亞種 | Alaudaarvensisjaponica |
見于中國的有6個亞種
新疆亞種 AlaudaarvensisdulcllvoxHume
繁殖于中國新疆地區的喀什、葉城、準噶爾盆地、富蘊、托里、和豐、巴里坤。在國外見于前蘇聯西伯利亞西部,從烏拉爾沿東南一帶到葉塞河,北部大約從北緯61°到66°,在南部沿哈薩克斯坦通過阿勒泰西部和中部、天山西部、帕米爾到巴基斯坦東北部,伊朗霍拉桑西部。冬季遷徙到伊朗東南部俾路支——錫斯坦,阿拉伯灣,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
在形態上和東北亞種比較相似,但上體羽,包括翅覆羽所具有的黑色羽軸紋較少,并寬緣以棕色,向外漸稍沾灰色,所以上體顯得較淡。
北方亞種Alaudaarvensiskiborti Saleskij
在中國的繁殖區比較窄,僅在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和中部涇公;冬季見于福建福州(Vaurie,1959),國外分布于前蘇聯西伯利亞中部葉尼塞(Yenisei)以東,大約到勒拿(Lena)和澤亞(zeya)河,南到阿勒泰中部以東地區以及蒙古、朝鮮。分布區的東北和東南界限不很清楚,因這些地方有危;西州i和鋤舯mr疣4中間類型存在。和新疆亞種相似,但體色較暗,呈暗灰,少砂色,上體的羽軸紋亦較濃密。
東北亞種Alaudaarvensisintermedia Swinhoe
甘肅西北部酒泉、張掖,中部蘭州,南部瑪曲,陜西秦嶺南北坡各地,寧夏,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博克圖、東南部赤峰,河北,河南,東北地區小興安嶺、中部烏蘇里和長白山;南至江蘇沙衛山島(旅鳥、冬候鳥);長江中、下游,福建,廣東北部(冬候鳥)。冬候鳥中有的屬于北方亞種。
北京亞種 AlaudaarvensispekinensisSwinhoe
在中國均為旅鳥和冬候鳥,見于東北北部滿洲里、大興安嶺根河、齊齊哈爾,東北南部營口,西南部綏中以及河北等。國外分布于前蘇聯西伯利亞東北部,從勒拿河中游、雅納河,印迪吉爾河中游和科利馬河下游到澤亞河上游,鄂霍次克海沿岸,堪察加半島和千島,遷徙時和冬季布于中國東北地區,黑龍江下游和前蘇聯的烏蘇里、薩哈林島,日本,朝鮮。春季有規律地向北遷徙,但不繁殖在科曼多爾島、阿拉德爾灣系迷鳥。本亞種色彩比較深,富于褐色和黑色;新換就的羽毛羽緣寬闊,呈淺黃色;是各亞種中體形最大的,雄鳥翅長可達到124毫米(Vaurie,1959) 。
日本亞種AlaudaarvenslajaponicaTemmineketSchlegel
在中國為旅鳥,見于江蘇沿海_帶。國外主要分布于日本,繁殖在北海道、本州島、佐渡、九州。北海道和神戶北部的類群冬季移至日本中部和西南部低地越冬。神戶南部的類群不遷徙。附近的一些島嶼也有記錄。
體色和pekinensis亞種相似,其區別是體形顯著較小;翅端變化大,但以圓形居多。
薩哈林亞種Alaudaarvenslalonnbergi Hachisuka
在江蘇鎮江12月偶得一次。國外分布于前蘇聯鄂霍次克海西南海灣的島嶼、薩哈林島,可能在黑龍江入海口地區也有分布。冬季遷徙到朝鮮和日本。與日本亞種比較相似,但體形較大,上體的條紋稍重著;與北京亞種相比,上體要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