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建設建筑    景觀景點   

殼丘頭遺址

殼丘頭遺址位于中國福建省平潭縣平遠鎮南龍村。距今約5590-7450年,是福建省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場地占地約3000平方米,有、中、下三層文化積淀與東華丘遺址、龜山遺址構成了殼丘頭遺址群。

201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殼丘頭文化遺址代表了閩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對研究閩臺史前文化關系和南島語族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并能進一步證實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省省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目錄

發掘歷史 編輯本段

歷史沿革

1958年,在福建省文物普查中,平潭縣平遠鄉南龍村殼丘頭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可惜當時文物保護意識淡薄,沒有進行細致的考古發掘。當地村民在廢墟區挖出貝殼灰,用作粉刷建筑的材料,對廢墟造成了嚴重破壞。1964年考察時,東臺被X163 截斷,1984年命名“南龍新石器時代遺址”

1985年,福建博物館考古隊(福建博物館考古研究所)在林公公先生的主持下,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科學考古發掘。1988 年,該遺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月,更名為“殼丘山遺址”經過考古學家安志敏的調查,它被正式命名為“殼丘頭文化”199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美國政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 ,福建省博物館和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夏威夷的主教博物館配合了殼丘頭遺址的第二次發掘。2017年11月,依托殼丘頭遺址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館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共建“平潭國際南島玉足考古研究基地”正式掛牌。2018年4月,廈門大學在此設立考古實踐基地,入駐開展考古發掘工作。201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福建省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2021年10月,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范圍“十四五”專項規劃。2022年2月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殼丘頭考古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

考古發掘

文化堆積層

殼丘頭遺址損毀嚴重,其余文化積淀大多殘缺不全,發掘面積約800平方米遺址基本全面暴露,貝殼堆積層有所劃分、中、下三層。

上層灰褐色,灰坑底部堆積著30多厘米厚的海貝殼,波光粼粼的陸地十分醒目;中層厚約40 cm,主要混有蚌殼和棕壤,含少量遺跡;下層有15厘米厚的紅褐色土層,夾雜著許多貝殼和陶片,保存完好。三個文化層之間沒有發現自然積累層。

第二次發掘區分了兩個新石器文化層,其間未發現自然堆積層。在田野考古發掘中,如果在兩個文化層之間沒有發現大面積的自然堆積層,一般認為兩個文化層之間的自然環境不是突然發生的、劇烈的變化。

出土文物 編輯本段

1985年秋,清理了21個貝殼坑一座墓和一批石器、骨器、玉器、貝器、有200多件陶器,以及數千件陶器標本。

工具

遺址出土的捶打石器與打磨過的石器并存,打磨過的石器并不精致,捶打的工具是劈刮器。磨制石器主要是小梯形鏟,還有穿孔石斧穿孔石刀石杵、石臼等。陶器以混砂陶器為主,胎厚、松散易碎,方法原始。比較完整的陶器主要由不同形狀的紡車和腿組成,陶器的主要類型是水壺、罐、盤、碗、壺、豆等。可見,殼丘頭居住的百姓,依山面海,主要靠討海為生,農作物是土豆、芋頭為主,獵鹿、野豬等中小型動物;還有“樹皮布打棒”這表明當時人們已經用樹皮做衣服了。

陶祖

丘頭遺址出土的陶器先民都是頂部呈蘑菇狀或弧形,圓柱形或圓錐形,有的表面還刻有線條交叉,底部附有喇叭形的拱門。高11—它是14厘米,底部直徑約為9厘米其形狀和中空的內部結構與男性陰莖相似,應該是男性生殖器崇拜的信物。生殖崇拜是原始社會流行的習俗,是性崇拜的普遍現象,是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產物。

出土墓葬

殼丘頭遺址發現的墓葬殘缺不全,編號為 85PKM1。該墓位于遺址東南,為豎穴坑墓,高出地表142厘米,平面略呈長方形,長105厘米、寬93厘米,距墓底12厘米,東南150。大部分人骨已被破壞,可能是人為擾動后的第二次掩埋。經初步鑒定,人骨屬于三個未成年女性個體,年齡不超過10 歲。可能與英年早逝或虐待女嬰的習俗有關。與同類遺跡相比,新石器時代就有重男輕女虐待女嬰的習俗,這些習俗在現代的原始部落中依然盛行。新石器時代人群中確實存在食物占有和分配不均的情況,或者說存在一些飲食差異,導致了年輕女性的過早死亡。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地理概況

平潭綜合實驗區位于福建省東部海域,東臨臺灣省海峽;西接海壇海峽;莆田市秀嶼區日南島南部;北部的百泉群島由海壇島等126個島嶼和近千塊巖石組成,海壇島為中國第五大島、福建第一大島。地勢低平,多丘陵、平原為主,最高海拔432.72米;地貌類型主要有構造侵蝕和剝蝕丘陵、侵蝕剝蝕臺地、海岸海灘平原和侵蝕沉積海岸。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濕度適中,罕見霜雪,年平均氣溫19.4℃。

遺址環境

殼丘頭遺址位于南龍村東北殼丘頭,西北面向東南,北為低矮的馬后鋪山,南為古灣灘,海拔僅5米,地勢平坦、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海灣東面不到100米,北面是連綿的低矮丘陵。該遺址距今近65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遺址“大岔坑文化”類型。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有、中、下三層文化堆積。遺址上還刻著兩塊“殼丘頭遺址”和“殼丘頭遺址于1988年成為第一批平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殼丘頭遺址和殼丘頭文化的發現,完善了閩江下游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為福建新石器時代早期史前土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材料。通過類似的史前遺址,說明這樣的遺存是后來形成的百越族群的祖先文化。這種文化遺存從大陸分布到島上,為研究承載這種文化的族群遷徙交流互動提供了考古學證據。保護與研究意義

穿過平潭的殼丘頭文化遺址、龜山遺址、通過對東華丘遺址的考察,可以推斷平潭或波利尼西亞 南島語族是海上遷徙的第一步。發掘的幾處考古遺址,以及出土的文物,都顯示了平潭與太平洋諸島的聯系。而且殼丘頭文化遺址代表了閩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對研究閩臺史前文化關系和南島語族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進一步驗證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省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殼丘頭文化遺址的發掘,也是為了研究新石器時代東南沿海地區先民的生產方式、經濟模式和社會進程提供了大量實物資料,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中國東南地區的年代序列和文化譜系;探討新石器時代東南地區的文化交流與互動,研究海峽兩岸新石器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研究南島語族在西太平洋的起源與傳播,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遺址影響 編輯本段

文化推廣

2019年,“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國際高端研討會”在平潭舉辦,進一步提高了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和殼丘頭遺址群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的知名度。2021年,“中國-太平洋島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論壇”在平潭舉辦。來自薩摩亞、密殼羅尼西亞等地代表參觀了南島考古研究基地,共商經貿合作、海洋經濟發展等方面的討論。

福建省文物局還對CPPCC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交的《關于加大對南島語族文化研究的建議》提案進行了專門答復:廈門大學將得到國際南島考古研究基地的支持、福建博物院、平潭南島語研究所等機構,深入開展考古等南島語多學科研究、語言學等研究;繼續進行南島語族相關遺址的考古發掘;組織專家實地指導平潭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將殼丘頭遺址與南龍傳統村落開發相結合,幫助當地打造殼丘頭文物旅游品牌;繼續支持平潭發揮國際南島語考古研究基地作用,指導和幫助平潭進一步建設研究基地,開展進一步展示建設,助力平潭建設國際旅游島。

尋根之路

2010年初冬,幾個南島語族后裔效仿他們的祖先,制造并駕駛獨木舟,沿著我們的祖先當年遷徙到太平洋的路線向相反的方向航行用了116天,終于回來了“南島語族最早的發源地”福建。

這場“尋根之路”這項活動由法屬波利尼西亞獨木舟協會發起,由六名波利尼西亞人組成。他們駕駛著一艘長15米寬7米重約1.5噸,而且沒有任何人工動力、導航設備,甚至現代食物的古董獨木舟,按照古老的傳統方法,借助占星術、季風和洋流,從南太平洋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塔希提島開始,經過10多個國家和地區,歷時近4個月,經過1.歷時6萬海里,最終到達中國福建。他們開始了尋找祖先的旅程足跡遍布平潭,并在殼丘頭遺址立碑尋祖。

研究結果 編輯本段

文化特征

該遺址出土的石器以平面呈梯形的小石簪為代表,并有少量穿孔石器。石錛刃部寬平、弧頂或平頂,有些是通過打漿粗磨精磨形成的。并發現大量動物谷制作的骨刀、骨錐。陶器以混砂陶器為主,泥質陶器較少,有少量紅陶。陶器表面顏色不一,一般都是灰色的、黑、灰黃、紅、褐色陶器占主導地位,其中灰色陶器占很大比例。輪胎一般為灰黑色或灰色,有片狀節理,器面典型紋飾為浮雕扇貝花紋、戳點紋、刻劃平行條紋、雕洞等,也有組合紋,沿唇印短斜線或花嘴更常見。陶器是手工制作的,內壁有凹點,表面有濕手工打磨的痕跡口邊用慢輪修整,底部裝置流行、圈足器、零星的平底器。釜、罐、豆、圓盤是典型的器皿形狀,尤其是水壺,口徑較大、敞口或侈口、沿著嘴的外側刻有平行的條紋、內側沿面內凹、唇面呈波浪狀,頸部有明顯的壓筋,肩腹部有扇貝狀浮雕。

生活形態

出土的生產工具中,石簪一般都比較小,小的長度只有3.5 cm,很難作為單一的農業工具使用,只能作為帶手柄的復合工具使用。陸生動物骨骼和骨箭頭、石球表明狩獵在殼丘頭原始居民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的海生貝類、魚骨的發掘表明,捕魚是當時更重要的食物來源。獲得貝殼后,使用骨錐、骨刀和凹石用于通過撬或砸來獲得殼中的肉質。拿到食物后,用支架支起一個巨大的陶罐做飯。當時陶器外觀上的裝飾圖案雖然簡單,但種類繁多、色彩多樣,體現了殼丘頭先民的原始審美觀念。出土的骨針和紡車可以推斷,當時的居民已經能夠紡出用于縫制衣服的紗線。墓葬及各種“祖”t型支架揭示了早期的喪葬習俗和祖先崇拜信仰。

遺址共性

福建“殼丘頭文化”和臺灣“大岔坑文化”這兩個遺址都屬于沿海文化的范疇他們都面朝大海,面朝群山農作物主要是土豆和芋頭,狩獵目標是中國、小動物為主。兩種文化中貝殼的堆積,反映出民主首先要靠釣魚、撿貝的“討海經濟”為生。殼丘頭文化出土的陶器紋飾伴隨著大量的繩紋紋飾,說明先民廣泛種植和應用纖維植物,是原始農業的象征。出土的工具反映了原始農業的面貌。大茶坑文化在內涵和外觀上都是相似的。這兩個地方的文化都是6000多年前的,證明閩臺自然環境相似、同樣的經濟形態,是閩臺先民創造的“殼丘頭文化”和“大岔坑文化”它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早期臺灣海峽兩岸的原始社會文化。另外位于閩侯的“曇石山遺址”一期文物中出土的文物種類繁多、器型與“殼丘頭遺址”出土的器物幾乎一模一樣,應該是同宗同源,兩地先民也應該有或者延續著共同的精神信仰。

海外遷徙

海洋經濟

海洋經濟的開始(  6500 ~ 5500年前)經濟形式基本以海洋捕撈為主,水稻種植基本不存在,航海比較發達。殼丘頭文化遺址的時間點與南島語族向大海遷徙的時間點重合,殼丘頭先民在地理和時間節點上具備向大海遷徙的最佳條件。從出土器物的類型來看,殼丘頭文化起源于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殼丘頭遺址與大古坑遺址非常相似,可能是南島語族的祖先文化。通過對各種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勘探和發掘,平潭很可能是法屬波利尼西亞南島語族遷徙的第一塊踏腳石。福建南島語族的起源、擴散和發展過程是福建史前文化的主要內容,福建史前史是南島語族史的一部分。

南島語族

南島語族”是人類群體的語言劃分,即“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是指“現廣泛分布于東南亞至太平洋諸島等海域、具有相似民族語言親屬關系和文化內涵的土著群體”,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系,也是唯一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語系。他們是一個海洋民族,有著共同的海洋文化,總人口約2.7億。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馬達加斯加,東部的復活節島,北部的中國臺灣省島和夏威夷群島,南部的新西蘭廣闊海域的島嶼東西跨度約為地球周長的一半。主要居住國是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波利尼西亞等。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佩特拉古城    下一篇 三句半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97精品在线播放| 练瑜伽的时候进入| 无码丰满少妇2在线观看| 国产又大又黑又粗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青青青国产在线|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三级a级播放| 国产人妖ts在线视频播放| 久久久999久久久精品| 老张和老李互相换女|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台湾三级香港三级经典三在线| 一色屋精品视频任你曰| 真正全免费视频a毛片|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看看播放|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404款禁用软件onlyyou| 果冻传媒电影免费看| 国产女王丨vk| 中文织田真子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一区| 孩交精品xxxx视频视频| 最近2019中文字幕大全第二页| 波多野结衣免费| 成人韩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亚洲五月激情网| 99国产欧美久久精品| 波多野结衣波多野结衣| 国产自产21区|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天天干天天拍天天射| 国产欧美另类久久精品蜜芽| 亚洲第一性网站| avhd101av高清迷片在线| 男人把女人c爽的免费视频| 天堂资源在线官网|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25岁的女高中生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