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扇技藝
制扇技藝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蘇州制扇技藝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品種繁多。明宣德年間,蘇州城郊陸墓遍布制扇作坊,名匠輩出。清代,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成為皇家貢品。太平天國后,制扇作坊由陸墓向內城發展,主要集中在閶門山塘街和桃花塢韓衙莊。該技藝包括造型、裝裱、雕刻、鑲嵌、髹漆等工藝流程。產品可歸納為三大類:折扇、檀香扇和絹宮扇,統稱為“蘇州雅扇”。折扇,亦稱懷袖雅物,以扇骨制作變化豐富和精工細致聞名。細工打磨后的竹折扇骨,被稱作 “水磨竹折扇”。折扇制品中,以金箔作底,上施彩色制成的“烏竹骨泥金扇”最具特色。講究做工精良、造型優美、竹色玉潤,采用 “市礬扇面”,具有厚薄均勻、平正牢固、久用不裂等特點。紙扇面可分為素紙扇面、色紙扇面、金箋扇面、發箋扇面和集錦扇面等;絹扇面可分為素絹、金(銀)絹和色絹三類。檀香扇是在折扇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而成,蘇州是其發源地。檀香扇以檀香木制扇,扇面通過“拉花”、“燙花”、“雕花”、“畫花”等工藝巧妙細鏤、精致玲瓏。絹宮扇,亦稱“紈扇”、“羅扇”和“絹扇”,以綾、羅、絹等材料為扇面,上繪山水、花鳥、人物等,也可題名人詩句,形狀主要有圓形、六角形、長方形、腰圓形等。蘇扇制品除納涼驅暑外,高檔的藝術品扇有著一定的賞玩和收藏價值。
概況介紹 編輯本段
制扇技藝,江蘇蘇州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蘇扇是蘇州特產,以雅致精巧,富有藝術特色而著稱。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絹宮扇三大類,統稱為“蘇州雅扇”。明清以來,蘇扇主要在蘇州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蘇州雅扇集各種精湛工藝于一身,包括造型、裝裱、雕刻、鑲嵌、髹漆等工藝。2006年5月20日,制扇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81。
歷史淵源 編輯本段
制扇技藝
南宋時蘇州便有人自制折扇,到明代宣德年間設作坊生產,并出現名牌產品,如烏竹骨泥金扇。清代順治年間蘇扇成為皇家貢品,制扇業開始興盛。
工藝特征 編輯本段
蘇州一向有制扇傳統。折扇、檀香扇和絹宮扇,同稱為“蘇州雅扇”。“烏竹骨泥金扇”就是代表。檀香扇是從折扇發展來的,以檀香制扇,散發出天然香味。蘇州市檀香扇的發源地,采用拉花”、“燙花”、“雕花”、“畫花”工藝,扇面上繪上山水花鳥景色,休閑雅致。絹宮扇,主要有圓形、六角形、長方形、腰圓形等形狀,繪以山水、花鳥、人物等畫,也題有名人詩句,古色古香,極具觀賞性。
蘇州雅扇集各種精湛工藝于一身,包括造型、裝裱、雕刻、鑲嵌、髹漆等工藝。它們把吳地的山山水水、花鳥人物濃縮繪描,其精湛的手藝本身就構成了吳文化中絢爛多姿的篇章。
制扇技藝
折扇的扇骨制作以變化豐富和精工細致聞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勻細光潔,高雅古樸。隨著歷史發展,水磨骨玉折扇的造型和裝潢日趨精細文雅,扇骨從“十六方”改進和發展到修長素雅的“十八方”,花色扇頭有排茄、古方、燕尾、玉蘭、梅花和竹節等幾十余種。制扇藝人在竹骨上運用磨、漆、雕、嵌和采用淺刻、深刻等技巧,雕上花、鳥、蟲、草、山水、人物、博古、仙女、錢幣、鐘鼎篆隸和詩詞歌賦,再加上名畫印章,使扇子顯得更加秀美名貴。
工藝流程 編輯本段
制扇技藝
如在上再刻以書畫,更是錦上添花。
檀香扇經過鋸片、組裝、鎪拉、裱糊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傳承價值
蘇州雅扇實用性較強,又是一種與詩詞、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緊密結合的藝術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傳承人物
邢偉中,男,1954年8月出生。2012年12月,邢偉中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蘇州市申報。項目名稱:制扇技藝。
保護措施
2017年9月28日,央視網《探索發現》節目發布“中華巧工(五)蘇扇”紀錄片。
重要活動 編輯本段
2016年10月25日,“清風徐來”蘇州書畫名家成扇邀請展在蘇州古玩城畫廊開展,傳承和弘揚了蘇扇文化。
2018年06月22日,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農村工作局、天池村攜手開展吳門扇藝手工畫扇體驗活動,體驗者與制扇藝人老師交流互動并學習制作蘇扇,感受蘇扇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此次活動,不僅加深了農工局和天池村的溝通與交流,也讓體驗者們了解到了吳文化的精粹以及蘇扇的發展歷史,在豐富女同胞們業余生活的同時,提升了她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獲得榮譽 編輯本段
2021年6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