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藝術百科    其他藝術    生活科普   

漢族舞蹈

漢族舞蹈是中國的一種民間舞蹈,是漢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伴隨著漢人的農耕勞動而生,廣泛分布于漢人的居住地。受地域差異和不同自然環境的影響,吸收了不同民族的藝術形式,形成了豐富的品種、各種舞蹈表演,比如舞獅、龍舞、秧歌、鼓舞、花燈、花鼓燈等。

漢族舞蹈歷史悠久,產生于原始農耕時期,其特點是與農耕直接或間接相關。在不同的時期,發展的形式是不同的漢代以百戲為主要藝術隋唐時期,歌舞劇成為古代藝術的鼎盛時期宋代民間舞蹈繁榮,漢族民間舞隊發展,豐富和發展了漢族舞蹈。漢族的舞蹈主要是用道具來表現漢族的農耕和勞動生活、愛情故事等內容以歌舞的形式反映了農民和人民的生活,傳達了人民 的善惡觀和精神品質。漢族舞蹈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技藝結合、鼓舞結合、根據事物和感情的共同特點,根據地域分布的不同,漢舞可分為南漢舞和北漢舞,其特點是“南柔北剛”。

漢族舞蹈是中國舞蹈的繼承和延續這是中國幾千年的藝術和文化,是廣大勞動農民的辛勤勞動。其表現形式是漢農耕文化的亮點、漢族不同地域文化的映射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縮影是中國宗教文化的結晶■優秀的文化智慧,體現“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思想。2006年,浙江臨海的舞獅(黃沙獅子)秧歌(陜北秧歌)被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舞獅(滄縣獅舞)秧歌(濟陽鼓子秧歌)廣東中山龍舞(醉龍)被第二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山東臨沂舞龍(龍燈扛閣)被第三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歷史淵源 編輯本段

起源

漢族舞蹈起源于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人類生活原始先民將舞蹈視為某種神秘的力量,希望通過這種行為期待更好的生活、驅趕疾病、這種舞蹈的內容和形式通常直接或間接地與勞動有關,如雨舞《庸舞》《龍舞》3010,它與漢族的農耕文化有關。樂舞奴隸的出現、巫舞的盛行使其進入表演藝術領域,并在殷商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促進了漢族舞蹈的發展。

發展

先秦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戰爭的不斷,形成了特殊的舞蹈形式,如早期表現農業生產活動的舞蹈;周初的樂舞形式是為政治統治服務的;西周禮樂制度的形成為民間舞蹈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春秋戰國時期,舞蹈形式豐富,出現了激越和昂揚、雄偉的舞蹈,如《羽舞》《大武》,為漢族民間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其風格和特點。

在漢朝,有數百種雜技形式的表演、武術表演、幻術、舞蹈和其他藝術為一體。漢代白戲的發展奠定了中國漢族特色的基礎,漢族舞蹈逐漸形成了舞技融合的形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經濟活動頻繁,漢族政治中心和漢人大量南遷同時,北方漢族地區的傳統樂舞被帶到江南,與南方民間樂舞融合,豐富了漢族舞蹈的種類和內容。

隋唐時期是古代舞蹈藝術高度發展的時期,即繼承前代的舞蹈藝術形式并不斷創新;即發展宮廷樂舞,豐富民間舞蹈。到了唐代,出現了歌舞劇的藝術形式,如《激楚》《踏瑤娘》,這也是漢族民間舞蹈的早期形式,為后來民間戲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漢族舞蹈漢族舞蹈

宋代民間舞蹈興盛,出現了專門從事表演藝術的瓦當和專業舞蹈表演團體有很多種舞蹈表演,包括唱歌和跳舞、雜技、舞砍刀、說書 、舞蹈和其他藝術形式,包括著名的舞蹈劇目《大面》、舞蹈形式山西花鼓等。此外,宋代出現了一支龐大的民間業余舞蹈隊——社火,每逢節日,各村都會表演。宋代民間舞蹈形式至今在漢族地區廣泛流傳。

元朝時,漢人創建孔廟,在祭祀孔子時表演樂舞,這是漢人每年春秋兩季的習俗據說孔廟的建立是真正漢舞的開始。根據文件《鳳陽花鼓》:前有禮樂制度,后有東山征。可見,禮樂的制作是為了宣傳儒家文化,而漢族民間舞蹈則是為儒家文化而表演。

明清時期,中國的戲曲繁榮起來,以歌舞故事的情節表演,地方民間戲曲也日益繁榮,戲曲形式豐富,如古畫戲、采茶戲,漢族民間舞蹈如《都元帥建文廟》《舞鶴》。與此同時,明清時期,孔廟祭祀樂舞也正式化。明初中央頒布《啞背瘋》,形成了規范道德祭祀孔子的樂典樂舞制度。清朝頒布的《大明會典》,規定在表演孔教節日樂舞時,除了表演羽舞外、除了武術,還有龍旗、龍障、蟠、拍板、提鼓、提爐、紗燈籠的領舞隊在前面跳舞,這是漢族傳統民間舞蹈的典型表演。晚清時期,漢族人 漢族舞蹈不僅包括月空舞,還出現了民間花燈舞等藝術,豐富了漢族舞蹈的發展美國民間舞蹈。直到近代,漢族舞蹈以各種形式發展,出現了麒麟舞、舞龍、舞獅等藝術形式。

藝術特征 編輯本段

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繼承和發展,漢族舞蹈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形式、不同風格的舞蹈形式。在漢族舞蹈中,即使有同類、即使是同名的舞蹈形式也會因地區而異。漢族舞蹈的表演內容更多地與漢族農耕文化有關表演形式通常是有故事的歌舞,動作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音樂以打擊樂器和管樂器為主,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表演內容

漢族的舞蹈主要源于中國農耕文化的發展,其內容多為群眾的勞動生活、愛情故事,如茶具 除了表現農耕勞動外,還有大量取材于自然生活景觀的舞蹈形式,如蓮花舞。漢族的舞蹈經常傳達人們的思想的善惡觀念和精神品格以歌舞的形式表現出來,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演形式 

漢族舞蹈的形式通常是結合歌唱或器樂,載歌載舞,所以也可稱為歌舞、樂舞。漢族舞蹈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徒手跳的,有樂器跳的,有樂器跳的。但總的來說,漢族人是用道具跳舞的,歌舞形式也很多舞蹈中的道具多是為了表達表演者的內心感受。比如漢舞里有撐“鼓”以及舞蹈的表演,其特點是“鼓”不同的風格和鼓的節奏變化,結合各種形式的鼓,形成不同的舞蹈風格,從而表達不同的情感。漢族舞蹈中道具的使用經過了藝術化處理,美化了舞蹈形象。漢族舞蹈是一種流行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用文字歌唱,用心舞蹈”的藝術效果。

動作特點

漢族舞蹈的動作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個性特征,不同地域的漢族舞蹈形式具有不同的風格特征、形象和節奏,比如東北秧歌的女性形象,比較撩人、瀟灑,膠州秧歌的女性形象有翠花、范姑娘等,表現出圓滑的特點。它的舞蹈動作通常是結合道具,配合粉絲、手絹、鼓等,借助道具豐富舞蹈動作,增強人物表現力,通過事物表達感情。同時,漢族舞蹈動作也常融入雜技之中、武術等藝術形式,表演者可以在表演中進行創作和發展,突出民間藝人的藝術創造力,如安徽花鼓燈歌、舞、技、一種綜合了戲劇的表演形式。漢舞的動作內容豐富,能表現一定的故事,具有生活性,其動作都是生活動作、動物動作模擬的名稱常以民間成語或諺語來表達,如隊形的變化“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等吉祥的成語。這些稱謂在漢族舞蹈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表演通俗易懂,充滿傳統文化氣息,并隱喻著人和物it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音樂特征  編輯本段

漢族舞蹈的音樂伴奏通常是鼓、镲、打擊樂器,如鈸嗩吶、笙等吹奏樂器。其中,鼓的使用最為廣泛,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民間舞蹈中都廣泛使用,在音樂中起著舞蹈和節奏的主導作用、指揮作用。漢舞的音樂曲調比較廣泛,節奏比較粗獷、熱情奔放的音樂,也抒情優美、細膩委婉的音樂,不同的曲調和節奏,舞蹈動作、舞蹈風格不同。如陜北秧歌,節奏上用鼓,打有力的伴奏,所以舞蹈動作雄渾粗獷,動作抖得很大;河北地秧歌節奏歡快,動作多為碎步,靈活多變。音樂節奏的差異說明漢族民間舞蹈是一種歌、舞、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隨著各地民俗的不同,舞蹈也隨著音樂曲調而變化。

舞蹈類別 編輯本段

在發展過程中,中國既有服務于政治統治的宮廷舞蹈,也有服務于政治統治的民間舞蹈,兩種舞蹈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不斷發展。其中還產生了一些漢族的祭祀宗教舞蹈,是漢族舞蹈的重要形式。

宮廷舞蹈

中國宮廷舞蹈是中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漢族舞蹈發展的重要歷程。在發展中不斷吸收民間文化、士大夫文化與民族文化藝術的精華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質。宮廷舞蹈為歷代政權所用,審美情趣高雅,具有文人風格、閑逸、含蓄優美,其目的是表達文人雅士的思想的感情。宮廷舞蹈正式開始于周代禮樂制度的建立,并設置了樂舞機構,主要包括“六舞”,有《云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武》。漢代,宮廷樂舞與民間舞蹈藝術相融合而形成“百戲”,具有娛樂和觀賞的作用,比較著名的有《大濩》和《七盤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廷音樂和舞蹈包括尚青音樂,也被稱為銅雀集。在此基礎上,隋唐宮廷樂舞形成《長袖舞》《九部樂》,包括器樂、歌舞、歌曲等,著名的舞蹈有《十部樂》《白纻舞》《明君舞》等。宋元明清時期,漢劇藝術逐漸繁榮起來,并在藝術活動中占據了主要地位由于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都是少數民族,所以漢族舞蹈藝術變化緩慢隨著中國封建制度的解體,宮廷舞蹈消失了。

民間舞蹈

漢族民間舞蹈內容廣泛,根據舞蹈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兩部分。一種是反映人民生活的漢族舞蹈的工作生活,如茶的事情、春牛舞、禾杠舞等;二是表現男女愛情生活的舞蹈,還有全國各地兩人的秧歌表演、花鼓燈等的一小部分;三是反映民俗的舞蹈,包括婚禮舞蹈、坐歌堂、英歌舞等;第四,有表現動植物等自然內容的舞蹈,包括蓮花舞、鶴舞、各種燈舞等。根據地理分布的不同,漢族民間舞蹈可分為兩部分,主要是秦嶺—以淮河為分界線,將漢舞分為南漢舞和北漢舞其特點如下“南柔北剛”南漢舞蹈以花燈舞為主,講究細節和手勢舞蹈形式比較小眾,舞蹈伴奏喜歡用絲弦樂器;北方漢族的舞蹈以鼓舞為主,強調技巧和方法,重視舞蹈的氣氛和宏大,舞蹈形式雄壯,伴奏喜歡用鼓、鑼等吹打樂器。

漢族民間舞蹈分布在中國各漢族地區,以舞獅為代表、龍舞、秧歌、鼓舞、花燈、花鼓燈和其他藝術形式,雖然不同地區名稱相同,但形式和特點不同。

獅舞

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等,歷史悠久,廣泛分布于中國漢族地區它是中國傳統雜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各地的舞獅形式多樣,地域分明,可分為南獅和北獅南方的舞獅沒有那么柔軟,大多是嬉戲的;北方舞獅雄渾兇猛,多為高難度技藝。舞獅一般由兩個人組成,一個與獅子 的頭,另一個與獅子和的身體、鼓、獅子郎在嗩吶等人的伴奏下,在獅子面前手持繡球,使獅子翩翩起舞場面壯觀而溫馨。舞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石聞,強調表演,搶球、戲球、撓癢、舔毛等動作;一種是舞獅,強調武藝和技巧常見的動作有跳躍、翻滾、爬高等。

席獅舞,又叫“打席獅”流行于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郊區,自唐文宗大和時期傳入梅州,形成一種“香花”餡餅是佛教特有的物品。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用草席蓋住自己,并模仿獅子 走著跳著。其程序由“出獅”引獅”舞獅”種青”偷青”藏青”搶青”逗獅”入獅”表演時長約20分鐘,表演風格幽默風趣,具有質樸親和之美。2008年,舞獅(席獅舞)第二批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獅舞(滄縣獅舞)它形成于明朝,經常在廟會或節日期間表演。滄縣舞獅隊一般由一只大獅子和一只小獅子組成大獅子兩個人穿,兩三個頭,小獅子一個人穿,一兩個頭。獅舞(滄縣獅舞)分為文獅和武獅兩種早期以文獅為主,側重于“逗”,主要模仿貓的本能行為和嬉戲動作,配合鼓;舞獅源于石聞,融合了走鋼絲、上高凳、爬桿、高空翻滾等高難度技術動作。滄州因其精湛的舞獅表演而受到稱贊“獅城”并且擁有中國最大的“大周廣順三年鑄”的鐵獅子。2008年,舞獅(滄縣獅舞)第二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舞

龍舞,又稱“舞龍”耍龍”舞龍燈”耍龍燈”等等,分布在中國各地區,表演多樣,風格各異。舞龍可以根據各地龍的形狀分為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板凳龍、百葉龍、蓮花龍等,道具各有特點,舞蹈手法也各不相同。舞龍有固定的表演形式,由“請龍”出龍”舞龍”送龍”環節組成。舞龍運動蘊含著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燈舞,流行于四川省雙流縣,起源于南宋,據說是以當地流傳為主“龍生九子”應龍”如神化傳說,結合蛇身、鹿角、虎眼、牛耳、象腿、馬鬃、魚鱗、由動物胡須和其他形式創造的民間舞龍藝術。每逢節令節日都會表演龍燈舞,表演神奇。表演時,以宮燈、排燈、發牌燈在前面開道,龍身隨龍頭擺動,并在伴奏下做出各種飛行手勢龍口偶爾會時不時噴出火花,場面熱鬧。2008年,舞龍(黃龍溪火龍燈舞)第二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州龍舞,又稱“西門外龍舞”,流行于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已有120多年的歷史。起初,錦州舞龍是每年元宵節在軍營里表演,不允許流傳。直到光緒年間,錦州舞龍經過民間藝人的改編才形成。錦州舞龍隊由兩條龍和一顆龍珠組成,共19人。表演時舞蹈動作五花八門,40多個套路,音樂多采用東北秧歌的曲牌。其風格粗獷帥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秧歌

秧歌起源于漢族地區的農耕和勞動生活,古代用于祭祀農業神、祈求豐收、與驅除災害驅邪等活動有關,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武術、雜技、以吸收形式發展起來的民間歌舞,主要流行于東北地區、華北、西北等北方地區。秧歌在每年的季節性節日里表演,尤其是在正月十五、國慶節等表演者的數量大約是十個。秧歌表演一般由表演者裝扮成各種角色,手持扇子進行、用手帕或彩色絲綢跳舞,在“十字步”在基本舞步的基礎上,做一個搖擺跳、扭腰甩肩等動作。在表演形式上,開頭和結尾都是大場地、中間穿插為小場。球場是集體舞,以變換隊形為主;小場是由兩三個人表演的,情節簡單的舞蹈或戲劇。秧歌有兩種,一種是地面秧歌,即徒步表演的秧歌;一種是高蹺秧歌,就是踩著四五尺高的高蹺腿表演。秧歌有很多風格,比如東北秧歌、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的秧歌,甚至很多南方民間舞蹈形式都是從秧歌中衍生出來的,比如古畫花燈、采茶戲、廣東的英歌等。

山東膠州秧歌,又名“地秧歌”跑秧歌”,民間俗稱為“三道彎”扭斷腰”,與鼓子秧歌、海陽秧歌又稱山東三大秧歌。膠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咸豐年間在宋關偉 清代的s書《秧歌詞》,記載了當時膠州秧歌的舞蹈動作、角色名稱、服裝道具基本和現在一樣。膠州秧歌有固定的表演程序,分為“開場白”跑場”小戲”三個部分,不同的角色,包括翠花、扇女、石膏等,基本操作是“翠花扭三步”反崴”撇扇”等。在表演中,女人和男人美國人的動作有重有輕,而男子 s的動作干脆自然代表軌道為《送閨女》《三賢》對磨機》等。2006年,秧歌(膠州秧歌)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西奇臺秧歌是流行于晉中地區的一種民間戲曲,起源于唐宋時期它最初是由農民從事農業活動時所唱的一種民間曲調演變而來,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舞蹈、武術、技藝,發展了“地秧歌”和“過街秧歌”并借鑒外國曲藝的內容和形式,使其從街頭唱腔逐漸演變為擁有300多個劇目的地方戲曲。奇臺秧歌以敘事生活為故事,篇幅短小,曲調優美,表演簡單,生活氣息濃厚,具有地方特色。2008年,秧歌劇(祁太秧歌)被第二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鼓燈

花鼓燈是漢族民間舞蹈之一,起源于宋代、明、隨著清朝和近代的發展,形成了安徽蚌埠、淮南、以阜陽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東、江蘇省四省二十多個縣、市的播布區。花鼓燈是由農民和農民共同形成的藝術形式修養,這是一個收集漢族舞蹈、燈歌、鑼鼓、評書與情感群舞融為一體,多在農村秋收結束至春耕前進行,其中廟會、元宵會最為興盛。花鼓燈主要有公角“鼓架子”和女角“蘭花”,它的節目主要有四個部分,一是舞蹈部分,它包括“大花場”,即由幾十人表演的集體情感舞蹈;小花場”,即二人舞或三人舞,以情景劇為主,主要表演青年男女之間的戀愛事件、玩嘻嘻的場景,這是花鼓燈舞的核心部分;盤鼓”,是融合了武術、舞蹈、技巧表演的形式。第二部分是歌唱表演。三后場小戲,這是一種歌舞結合的小型音樂劇。第四,打鑼鼓的部分。現代花鼓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三大流派一派是潁上地區,特點是節奏緩慢,舞蹈結構嚴謹,風格古樸;第二派是鳳陽一帶,其特色重在刻畫人物 情緒、動作細膩;三校在懷遠地區,特點是動作輕巧靈動、活潑瀟灑。

鳳臺花鼓燈,起源于宋元時期,主要流行于淮河流域,分布于安徽鳳臺及其周邊地區。舞蹈的特點是動作細膩、樊華多變,注重刻畫人物 感情和注重男女角色的搭配。它有50多個基本步驟和400多個詞匯。新中國成立后,鳳臺花鼓燈登上了高雅藝術的殿堂,被視為漢族舞蹈的典型代表。2006年,豐臺花鼓燈首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潁上花鼓燈主要流行于安徽潁上等20多個縣、市地區。它的表演者由幾個鼓組成、蠟花由兩對組成,以第一鼓銷為領舞,分別表演大花田、小花場等程序。舞蹈動作動感強、節奏緊湊,變化頻繁。歌曲伴奏多為即興,隨舞而變。整場演出氣氛粗獷高亢,氣勢磅礴,富有地方特色。他表演的內容主要是表達人民 國家和人民的期望的安全、美好的祝愿,如風調雨順,表現了淮河兒女勤勞勇敢淳樸天真的特點。2006年,花鼓燈(潁上花鼓燈)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腰鼓舞

腰鼓舞歷史悠久,主要流行于陜西。腰鼓演出是在鑼、伴隨著鼓點,表演者臀鼓腰,男女演員表演騎馬打虎、鳳凰三點頭蝴蝶飛,基本步多為碎步、橫步、蹦蹦跳跳等,隊形變化多樣,整場演出歡快熱烈。

安塞腰鼓歷史悠久,流行于陜西省安塞縣。在發展過程中,安塞腰鼓會跳舞、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謠等,融為一體,分為文鼓和武鼓兩種文鼓以扭為主,以重扭輕敲為主;武打以鼓為主,重打輕扭。特點是快放快收、剛柔并濟、流暢自然,體現陜北猛男、勇猛的精神風貌。安塞腰鼓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腰鼓,又稱“文腰鼓”現存唯一的老腰鼓,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分布在陜西省橫山縣的蘆河、小理河川等地區。表演時,一般是以舞蹈隊的形式,包括單人表演、雙人打、四人打、群打等形式。其角色有傘頭、鼓子手、雜色小丑等,帶傘、腰鼓、鼓槌、鉸子、旋轉器是主要的道具,有兩個基本的動作不要掉在地上、踹腿打、過堂連身轉打等。動作特點是蒼勁有力、灑脫,他的表演很幽默、粗獷豪放等特點。2008年,在鼓勵下(橫山老腰鼓)第二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燈舞

根據現有的文獻,燈籠舞起源于清朝,用于每年節日祈求祝福、祭祀活動分布在中國各個漢族地區。早期的花燈舞形式以擺放人物為主,后逐漸發展成為以排列彩光構造圖案的具有意境的民間舞蹈形式。花燈舞通常在晚上表演,參加者很多以集體舞的形式進行表演,其表演形式主要是演員邊走邊跳、隊形不斷變化,伴隨著鑼鼓聲、鞭炮聲巨大、場面壯觀。花燈舞蹈表演的形式有很多種,根據花燈的形狀可以分為仿真動物花燈舞蹈、模擬花卉的燈舞、和其他形式的燈籠舞。仿真動物的燈籠舞包括龍燈舞、魚燈舞、蝴蝶燈舞、獅子燈舞等;模擬花的燈舞有荷花燈舞、菊花等舞等;其他類型主要是汽車輕舞、繡球燈舞、船燈舞等。

東至花燈流行于安徽省東至縣張西、洋湖、官港、木塔和其他城鎮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東至花燈舞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表演,一般從正月初二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有些地方的表演會在二月初二結束。東燈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包括“八仙過海燈”龍燈”獅子燈”磨盤燈”有十幾個燈籠,其中涉及舞蹈、音樂、手工藝、美術和其他藝術形式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2008年,花燈舞(東至花燈舞)第二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流行于嵇江鎮村的鯉魚花燈江西安縣,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古魚人圖騰“魚舞”,每年元宵節晚上表演。鯉魚燈的道具是由一條鳀魚制成的、九只金絲鯉魚、由一只蝦組成,表演時通過咬一條魚的尾巴來連接。動作以魚蝦在水中嬉戲的場景為背景,構成鰲魚的入口、鯉魚出洞、單拆篾塔、雙拆篾塔、斜拆篾塔、雙斜拆篾塔、三盞球、漂帶、上水翻潭、劈柴、尋食、跳龍門、穿龍門、積塔、群龍咬尾等16個動作環節,其表演具有祈求好運吉祥等美好意義。2008年,花燈舞(鯉魚燈舞)第二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宗教舞蹈

中國漢族舞蹈中有許多宗教性質的舞蹈,與巫術舞蹈有直接關系。中國宗教舞蹈的宗旨是注重實用性和功利性。中國 中國的宗教信仰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道、佛,其理由是為統治者服務,作為維護統治秩序的手段,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比如宮廷舞蹈中的祭祀孔子的樂舞,就是統治者需要的祭祀儒家文化的重要手段、跳神是清代祭天祭祖的重要儀式;民間舞蹈中與生活相關的狩獵舞蹈、求雨舞等。宗教舞蹈采取實用的態度,通常穿著戲服、道具、動作等直觀展示,凸顯舞蹈的神秘,滿足人們 的精神需求。其代表舞蹈有《儺舞》《八卦舞》等等。

文化價值 編輯本段

漢族民間舞蹈是中國民族舞蹈的繼承和延續千百年來的漢民族藝術文化,創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內容,是漢文化的組成部分,反映了漢民族農耕文化生活,其舞蹈內容豐富、形式、活動時間、組織形式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漢族舞蹈是中華優秀文化智慧和廣大勞動農民辛勤勞動的結晶,體現了“天人合一”順應自然”他的思想具有很強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

首先,漢族舞蹈是地域文化的表現。漢族舞蹈是中國的一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條件下形成的舞蹈形式,由于各地區的地形、水文、不同的風俗習慣使得漢族舞蹈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所以各個地區的舞蹈形式反映了各個地區的風俗習慣、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和其他文化價值觀。第二,漢族的舞蹈是漢文化繁榮的表現。

漢族舞蹈在發展過程中,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上不斷融入各個時代、各地的藝術形式豐富了漢族民間舞蹈的繁榮,反映了中國的繁榮和發展五千年的文化。第三,漢族舞蹈是中國的縮影的宗教文化。漢族的一些舞蹈形式是為宗教祭祀而生的,大多與該民族信仰的道教和佛教文化有關通過舞蹈形式在宗教儀式中宣傳宗教思想,不僅可以傳承中國傳統的宗教文化內涵,而且可以撫慰人心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發展現狀

隨著國家政策對傳統文化的支持,人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地方政府對民俗文化的重視,漢族舞蹈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各地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舞蹈、種類繁多的漢族民間舞蹈,如舞龍、舞獅、高蹺、花燈、春牛舞、彩綢舞等。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許多文藝工作者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改編了車舞、花鼓舞、荷花鼓、腰鼓、大頭娃娃舞等舞蹈節目。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相應的困難,比如舞蹈傳承人的斷層、舞蹈內涵的老化與簡單化、關注民族舞蹈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漢族宗教舞蹈的儀式逐漸簡化,舞蹈風格定型、舞曲伴奏的逐漸電子化阻礙了傳承。

保護措施

漢族舞蹈的保護措施包括開展影像采集工程,重點記錄舞蹈的表現形式、原始環境等注重記錄民間表演的原始真實狀態,開展傳承人口述歷史,探索漢舞歷史、風格等。同時,開展校園漢舞傳承,進行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實地考察等方式建立配套“非遺”舞蹈傳承教育體系”并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形成以點帶面、線帶鏈式傳動方式。更多的文藝工作者為傳承漢舞做宏觀調控,注重學術理論研究、根據當地民俗,創作舞臺作品等。各省市成立了專業舞蹈隊和專業研究部門,大量的漢族舞蹈被整理編輯成書、這本書豐富了漢舞,將中國文化的發展推向了高峰。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民族舞    下一篇 吉特巴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蜜芽| 亚洲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xxxx俄罗斯大白屁股|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翁熄性放纵交换| 无主之花2025韩语中字| 国产一卡二卡四卡免费| 中文无码人妻有码人妻中文字幕| 色偷偷AV老熟女| 成人影片麻豆国产影片免费观看| 又爽又黄有又色的视频| 一个人看的www高清直播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好男人www社区|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日日| 性感美女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精品| 免费涩涩在线视频网|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色偷偷AV老熟女| 天天躁天天弄天天爱|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大胸喷奶水的www的视频网站|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国产青草视频免费观看97|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青青操在线免费观看| 性欧美熟妇videofreesex| 亚洲美免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先锋影音男人资源| 日本漫画工囗全彩内番漫画狂三| 国产放荡对白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在车子颠簸中进了老师的身体 | 把腿扒开做爽爽视频在线看| 免费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