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南音流行于閩南地區、臺灣、南洋群島華僑生活區的一種傳統音樂,也叫南音“弦管”泉州南音”南曲”南樂”南管”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音樂之一。
南音是兩漢、晉唐宋時期的一批批中原移民將中原音樂文化帶入泉州,并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韻味的文化表達。南音形成于宋代,發展于明清。南音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完整的彈唱形式體系,即右琵琶、三弦,左洞簫、兩根弦,拍板在中間并演唱,其音樂主要由大樂譜組成、散曲、指套(俗稱指、譜、曲)它由三大類組成,中國古代音樂體系較為豐富、一種完整的大類音樂,被稱為音樂文化“活化石”,口傳心授并保留至今。
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代表曲目為《八駿馬》《梅花操》《趁賞花燈》010010《心肝撥碎》等等。
特征分類 編輯本段
演唱形式
南音是一種自娛自樂唱清曲的傳統音樂南音是一種中國和聲歌曲,以彈唱的形式出現“絲竹更和諧,持節者鳴”珍貴的遺產系統,其光譜類型被采用“乂工六思一”五個漢字符號對應五個音調,并附有節拍和琵琶演奏符號琵琶以橫姿撥奏,笛子十目九節在室內演奏時,使用正確的琵琶、三弦,左洞簫、兩根弦,拍板在中間唱,左琵琶在室外演奏、三弦,右洞簫、二弦上的拍板在中間唱,用標準的泉州方言老話唱,先彈指套再唱散曲。演唱時注意咬字吐字,回歸押韻和收音。南曲曲調優美,節奏緩慢,古樸典雅,委婉深情。一個人唱完后,他恭敬地把拍板遞給第二個人,一個一個地唱,最后演奏樂譜。其中演員要坐“交椅”保持端莊的狀態,以區別其他低俗音樂。
伴奏樂器
南音的主要樂器是琵琶、洞簫、三弦、二弦,統稱“上四管”中間手拿拍板唱歌,右邊是琵琶、三根弦,左手是一根笛子和兩根弦。還有噯仔(小嗩吶)以及“下四管”打擊樂器,包括雙鈴、響盞、四寶、小召喚,這些通常是整個表演中的第一個節目“噯仔指”中同時出現。
詞曲特征 編輯本段
詞曲內容:大部分是各個歷史時期各級古漢語的積累,如宋元明時期的劇本劇目,涉及岳飛、劉禹錫及其他名人故事
詞曲咬字:元音比普通話多49個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南音有3000多種曲譜,其中清唱曲譜有90種%內容主要涉及故事風俗和人物這具有很強的教育和說服作用。其中,不少唐代遺存、五代著名詩歌作品,如李白《共君斷約》、劉禹錫《三千兩金》、牛錫基《西出陽關》、李玉《鳳打梨》。宋元時期也有很多早已失傳的戲劇,比如《憶秦娥·簫聲咽》中的名曲“杯酒勸君”等等,也都遺存在南音,這些曲目都是我國古代音樂文學史上的珍貴遺存。
南音至少有800年的歷史,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也有陶冶情操的能力、自娛自樂的文化表達與閩南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幾乎所有閩南人聚居的地方都有民間南音社,南音社也流傳到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越南等國建立了華僑與家鄉的情感紐帶,將南音傳播到海外,為華僑華人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對中國文化傳統的吸收,對增強民族認同感起到了積極作用。
創作傳播 編輯本段
新中國成立后,南音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它成為了石井中的一條小巷、鄉間碼頭、自娛自樂,非常活躍。新成立的“泉州南音研究社”收集整理南音資料,開設南音培訓班,舉辦南音演唱活動。
1953年,泉州各級文化機構組織成立了班社和研究小組,創作了《陋室銘》《生查子·新月曲如眉》等南方音樂曲目1956年,福建省組織的南方音樂隊參加“第一首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其中,季編排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王煥》并參加了中南海懷仁堂的匯報演出。
1978年香港東方唱片公司赴漳州錄制《封建制度無合理》等1981年,南音弦友與香港體育總會南樂組合作、1983年廈門市南樂團應邀赴港演出,1985年福建南音樂團應邀赴菲律賓參演“菲華國風郎君社”1985年,福建“中國南音藝術團”赴東京參加“亞洲民族藝術節”1984年,“中國南音學會”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學者在泉州定居、作曲者、這位歌手出席了成立大會“南音研討會”1989年,泉州開始使用南音作為地方教材、特色課程被引入中小學,然后逐漸普及。
2003年以來,泉州師范學院招收南音本科生,后來成立了泉州南音學院,并被授予碩士和碩士學位。
2023年,南音曲目《海防前線建筑工人》亮相春晚。《紅軍過草原》象征著無數海外游子回國的情懷通過播放古代音樂,“工〤譜”融入梨園戲表演的方式激活了南音這一古老音樂的表演。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流傳現狀
因為大部分南音的歌詞一直在我心中像男性和女性的故事、用閩南語播放和演唱的歷史故事使南音聽眾很難理解歌曲背后的深刻內涵、歌手逐漸出現,只注重技巧、音色忽略內涵的現象。
保護措施
20世紀80年代末、20世紀90年代初,在市委、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相關部門聯合推動南音藝術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開創了民樂走進課堂的先河。
2006年,它被國務院批準,人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組織大會上獲得通過,南音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1年5月23日,中國國務院批準了文化部確定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宣布澳門南音說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