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卡
校園卡又稱校園一卡通,由一張長話卡和一張普通的13.56MHz非接觸式卡組成,采用射頻識別技術,屬于非接觸式IC卡。校園卡分發給教職工、輔導員、學生等。由學校免費提供,廣泛應用于中學、職業學院、大學等機構。它們是師生校園消費和身份認同的載體,也是學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在功能上,它不僅可以用于餐飲、購物和圖書館扣除等校園消費,還可以擴展到學校教學、科研、生活和管理等各個領域,方便了師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從技術上講,校園卡跨越了網絡、計算機硬件、系統軟件、一卡通專用設備、應用軟件等多個領域。
20世紀80年代,更完善的射頻識別(RFlD)技術開始出現,為校園卡的普及和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1996年夏天,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率先推出具有智能功能的校園卡,為學生提供貸款、獎學金和助學金。
2006年,中國發行了超過1億張校園卡。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語翻譯和寫作標準》正式實施,規定校園卡標準的英文名稱為校園卡。隨著移動設備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一些大學也推出了虛擬校園卡。虛擬校園卡可以避免充值排隊、遺失補辦、忘帶校園卡等一系列問題。
2023年,中國每所大學在校園卡項目上的平均投入約為300萬元。根據中國2000多所大學的數量,校園卡的市場份額理論上已超過70億元,市場具有持續增長的空間。
發展歷史 編輯本段
功能卡應用階段
20世紀7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首次提出“電子校園”計劃,這是校園信息化的開端。20世紀80年代,更完善的射頻識別(RFlD)技術開始出現,為校園卡的普及和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1985年,杜克大學的企業家約瑟夫·彼得蘭托尼和羅伯特·胡伯推出了一種非專利校園卡,可以在全校范圍內使用,對校園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990年,美國克萊蒙大學教授Kenneth首次提出了“數字校園”的概念,并主持了“CCP校園計算計劃”的研究項目。此舉旨在打破學校業務部門的界限和業務系統的“信息孤島”,校園卡的建設和推廣也是在此背景下進行的。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不少高校推出了校園一卡通的早期雛形——食堂飯卡。例如,1995年5月,北京大學更新了餐費支付方式,并啟用IC卡作為學校飯卡來代替飯票。1996年夏天,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率先推出具有智能功能的校園卡,為學生提供貸款、獎學金和助學金。同年,華中科技大學推出了校園卡,即“金龍卡”,但它僅具有餐飲消費功能。佛蒙特大學也推出了集集體識別、運動卡、飯卡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貓卡。現階段大多數校園卡屬于光電卡、磁卡、條碼卡和ic卡中的一種,中國ic卡使用進口芯片。例如,1996年蘭州大學的校園卡使用了德國西門子公司的IC卡芯片。
隨后,英國也實施了一卡通系統。1997年,英國泰晤士河谷大學率先在英國建設校園卡系統,埃克塞特大學和約克大學緊隨其后,開始陸續試行校園卡系統。在Modex的技術支持下,校園卡進行了升級。它不僅具有存儲個人身份信息和完成學校日常事務的功能,還可以實現外部金融功能和存取款業務。
高校從后勤方面推出了其他功能卡,如借書證、健身卡、醫療卡等。1998年至1999年,隨著校園機房管理系統的興起,許多學校在校園內發放了計算機卡。例如,清華大學、北京浩星等機構開發的系統在市場上占據了很大份額。1999年,飛利浦MIFARE1卡問世,M1 IC卡廣泛應用于校園一卡通。食堂收費系統與校園卡緊密結合,相關領域涌現出了一些實力雄厚的公司,如新中鑫、深圳玉川、南開太陽和福州尹達。福州率先推出一卡通系統(M1),鄭州新開普和北京迪科推出基于的食堂收費系統,南開孫、先達和寶獅繼續使用實時在線系統并采用身份證。然而,每個功能卡都是由學校的各個部門獨立建設和管理的,每個卡的系統互不連接,相互獨立。校園卡相關系統數量多、應用范圍窄、系統應用效率低、建設和維護成本高。
2000年,清華大學和中山大學開始使用校園卡,主要作為學生證或工作證,主要功能是身份認證。2001年,福州尹達推出了校園一卡通V2.0系統。福州尹達是業內具有銀行背景的一卡通供應商,占據了銀行校園一卡通的較大市場。校園卡作為功能卡的應用階段,功能單一,管理難度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多應用集成和一卡通建設階段
隨著高校師生服務的增加和要求的提高,高校學生的應用需求和擴展大大增加,原有的校園功能卡開始向校園一卡通系統轉變。各大高校已經開始建立統一的校園卡平臺,用校園卡取代原有的卡片。從2000年到2004年,我國相對全面的校園卡項目有150個,70%的高校計劃開展校園卡項目。
2004年,校園卡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狀態,各重點大學都對校園卡進行了升級或重新規劃。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項目的投資額度均在300萬以上。2004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建立了校園一卡通系統,該系統具有身份認證和金融消費兩大功能。
2005年,CR80News調查了美國校園卡銀行的合作關系,并訪問了七家金融機構,它們都為校園卡提供銀行服務。調查顯示,與銀行合作的校園數量明顯增加,兩年內增加了30%以上。七家金融機構中有五家的合作關系增加了22%至200%。
2006年,中國的校園卡數量也大幅增長,并被稱為除銀行卡和電信卡之外的“第三大卡”。我國高校發行的校園卡數量已超過1億張,市場存在60億元的商機。上海大學、同濟大學等校園卡項目在今年建成,迎來首批試用用戶。
校園卡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一卡多用的趨勢。2007年,上海交通大學校園卡與消費卡合并,實現了一卡多用。除了大學,校園卡也進入中小學范疇。2008年,美國芝加哥一所高中使用了RFID校園卡,該校園卡集成了身份識別、課程監督和學生管理等功能。校園卡還與手機卡整合推出“移動校園卡”,將校園卡的部分功能轉移到手機卡上,開發了校園卡的新形態。2009年下半年,與三大通信運營商合作的“移動校園卡”項目超過200個。2012年,上海市教委在全市中小學推廣“一卡通”系統建設,實現了校園安防門禁、餐飲、圖書館等系統的有效融合,提高了學校管理效率。2013年,印度拉吉夫·甘地大學衛生保健學院(RGUHS)推出了使用RFID技術的校園卡,旨在提高學校的智能化水平。
移動支付階段
隨著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發展,校園卡開始與智能設備結合,一些大學推出了虛擬校園卡。部分高校推出了手機APP與校園卡的深度結合,用戶可使用APP自主辦理校園卡業務。移動支付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并與校園卡的功能相結合。2016年,浙江大學推出浙大校園卡APP,可用于支付和考勤。9月,華東師范大學正式推出中國高校首張“微信校園卡”。師生可以通過微信虛擬校園卡消費和進出校園。12月,柏林6所大學啟動校園卡自助發放項目,將自助制卡系統引入大學校園,并采用新的學生電子身份證系統。2017年,天津財經大學推出天財校園卡APP,辦理校園卡事務。
隨后,校園一卡通系統還在開發中。河南鄭州新開普電子有限公司在眾多卡片供應商中占據重要地位。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國與新開普達成服務合作的高校超過1000所,服務企業超過6000家,設立分支機構和辦事機構34家。
騰訊看到了校園卡的市場潛力,也參與了校園卡的開發市場。2017年,騰訊基于微信卡包功能推出了微信校園卡產品,用戶可以在微信上使用自己的校園卡。2018年4月,騰訊通過騰訊微校開放校園微信官方賬號和小程序,正式推出以微信校園卡和騰訊校園碼為核心的數字校園解決方案,讓校園卡更加數字化。7月18日,騰訊推出騰訊微校2.0,不僅將各種服務整合到微信校園卡中,還增加了圖書館入住、課堂問答和班級社區等在線服務。“騰訊微校”已覆蓋2800多所高校,與13萬多所高校的微信官方賬號關聯。用戶請求在幾個月內被處理了4億次;同時,微信校園卡也已在國內300多所高校落地。
校園卡正在逐漸朝著無卡的方向發展。2018年6月,阿拉巴馬大學宣布,學生可以使用Apple Watch取代實體校園卡。佩戴Apple Watch的學生可以使用手表進出宿舍、購買餐食、進出圖書館等。只要設備靠近學校配備的設備,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2019年4月,銀聯國際與肯尼亞商業銀行(KCB)合作,在非洲首次發行銀聯品牌校園卡。今年8月,蘋果宣布美國12所高校的學生可以在錢包應用程序中添加校園卡,并在下一學年將iPhone用作校園卡進行校園消費或宿舍訪問。
大數據應用階段
少數高校在完成校園一卡通建設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將校園一卡通的應用延伸到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的各個領域,充分發揮校園一卡通的作用,成為真正的“一卡通”,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向大數據應用階段轉變。
2021年1月,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園卡實現了數字化,可以通過iOS或Android設備使用與校園卡相同的功能,這在校園建設系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北京大學還推出了數字校園卡和校園卡NFC服務,用戶可以下載北京大學APP或使用微信小程序領取數字校園卡。啟用NFC功能后,他們可以用手機體驗智慧校園。4月,復旦大學推出“復旦大學上海公交聯名卡”。在手機上開通聯名卡,就可以乘坐交通工具,讓校園卡走出校園。今年5月,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學實施了基于“平臺+App”的校園信息化模式,利用包括校園卡平臺在內的多個程序和網站促進數據共享。2022年9月,斯坦福大學開始發行背面無磁條的校園卡,并對校園卡進行了全面升級。
2023年3月,微信嘗試推出刷掌支付,手掌可以與校園卡綁定,這樣刷掌就可以識別。7月,北京一卡通已與數十所高校達成智慧校園合作。其中,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28所高校的校園卡可與北京一卡通電子學生卡綁定,只需使用手機即可乘坐校外交通工具。9月,斯坦福大學使用校園卡數據系統使學生能夠添加首選姓名并增強持卡人的身份。在校園卡的迭代中,大數據應用的趨勢愈發明顯,創新技術的結合將為校園卡帶來更多發展前景。
技術原理 編輯本段
專有技術:校園卡的原理是射頻識別技術。持卡人刷卡時,卡片靠近讀卡器,讀卡器通過射頻信號與校園卡上的芯片進行通信。讀卡器向校園卡芯片發送指令,向芯片發送一組固定頻率的電磁波,校園卡芯片接收并分析指令后將相應的數據返回給讀卡器。讀卡器和校園卡通過耦合元件實現射頻信號的空間耦合,在耦合通道中實現能量傳遞和數據交換。然后,讀卡器將數據發送到相應的系統進行操作和處理,然后后臺計算機對讀卡器讀取的數據進行存儲和管理,以完成持卡人進行的消費扣除、門禁、圖書借閱等操作。
站臺結構:校園一卡通系統采用三級平臺結構。一級平臺是數據中心,是校園一卡通系統作為數據交換和共享的數據中心、統一身份認證和統一門戶的核心。它可以負責存儲所有用戶的數據信息,處理系統中的所有數據,將必要的數據分發到二級平臺和三級平臺,并具有數據備份和恢復的能力。數據中心還嚴格控制和管理訪問,并與其他相關系統(如財務系統和學生管理系統)集成和交互。
二級平臺是銀行、運營商和校園卡管理中心。銀行和運營商系統通過專線與校園卡管理中心實時連接,為用戶辦理銀行卡實時存款、掛失和日常業務結算。校園卡管理中心是校園卡的業務中心,負責持卡人的開戶、換卡和業務結算。校園一卡通管理中心主要包括四個模塊:平臺管理、人事中心、一卡通服務中心和結算中心。這四個模塊保證了校園卡系統的正常運行,可以完成校園卡的基礎設置、人員管理、操作授權、卡片授權和卡片充值。
平臺管理主要包括系統參數設置、操作員管理、卡類設置、賬戶結算和工作站管理、數據備份和恢復等。主要是管理系統和數據。人事中心負責部門和人事數據的導入導出、人事檔案管理和人事照片管理。主要辦理人事信息相關事務。卡服務中心的功能包括用戶卡的發行、主錢包和小錢包的充值以及卡流量的查詢。它是校園卡從發卡到卡片回收、注銷的全卡生命周期過程的管理。結算中心負責生成用戶所需的財務報表或票據,并管理用戶的消費結算事務。如憑證設置、運行統計等。
第三級平臺是各個應用系統,即與校園卡相關聯的其他應用系統。它是直接向校園卡用戶提供各種服務的系統,如以收費和消費為主要內容的電子支付系統、以考勤、考試和注冊為主要內容的身份識別系統、以Web、終端和電話為代表的查詢前置機、以銀行系統為代表的轉賬前置機等。他們通常與校園卡管理中心和數據中心進行信息交互和共享,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網絡結構:校園卡網絡結構是以數據庫服務器為中心,以學校路由器為中心,連接到銀行內部網絡并連接到銀行系統的分布式局域網結構。同時,它還連接到學校中心服務器,然后連接到二級應用系統,如餐飲管理和渠道系統。同時,校園一卡通網絡采用四層網絡結構,即數據中心層、第二層、第三層和終端層。第二層是校園卡系統的管理平臺、身份認證平臺和數據庫中心。第二層通過光纜與節點連接,并與校園卡中心構成第二層網絡結構,與身份認證系統、卡管理機、結算管理機和結算中心服務器構成一卡通網絡和結算中心。第三層以第二層局域網的網絡工作站為控制主機,控制各個IC卡收費終端的網絡。
部分學校的校園卡網絡采用基于校園網的內部虛擬專用網絡,校園卡的終端設備可以通過CAN拓撲或RS-485星型拓撲提供的虛擬專用網絡接入校園骨干網。校園卡網絡和校園網通過防火墻連接。校園卡網絡可以訪問校園網數據,但校園網不能隨意訪問校園卡專網。校園卡專網和校園網相互隔離,使校園卡網絡上的設備安全穩定運行。這種類型的校園一卡通網絡還可以使用基于校園網的VPN,并在校園網的基礎上建立VPN專用數據通信網絡。用戶數據通過安全的加密隧道在校園網中傳輸,以確保通信的保密性。
部分學校采用獨立于校園網的專網形式,采用TCP/IP網絡協議。交換機采用端口MAC地址綁定方式,每個端口只能配置一個唯一的IP地址來連接特定設備。也有學校使用一卡通系統網絡,屬于校園網專用虛擬網絡與物理隔離的金融網絡相結合的結構。
主要分類 編輯本段
有些學校會根據不同的人員對校園卡進行分類,讓不同類型的人員使用不同類型的校園卡,方便學校對人員進行管理,更好地識別學校的身份。人員分類主要包括學生、教職員工、外部員工和其他人員。例如,芝加哥洛約拉大學的漫步者卡可以根據洛約拉識別號(或LID)區分教職員工和學生,威斯康星大學斯托特分校以類似的方式將用戶分為教職員工和學生。也有一些學校詳細劃分了類別。在北京大學,校園卡分為四種:工作證、學生卡、校園卡和臨時飯卡。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卡分為六種類型,即A類員工卡、B類功能卡、C類學術學生卡、D類非學術學生卡、E類校友卡和G類維護卡。同濟大學校園卡和長安大學校園卡的分類方式與這兩所學校類似,基本上是根據學校人員類型的不同進行分類。
一些學校還為已經畢業的校友推出了電子校友卡,他們可以憑此卡進出學校并獲得一些權利。例如,北京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的校友卡具有進出學校、借書、消費和參觀校史博物館的權利。華東師范大學校友卡具有進出校門、支付消費、閱讀圖書、消費打折等功能。
功能應用 編輯本段
識別和管理:校園卡具有身份識別功能,持卡人可以使用校園卡通過身份認證。校園卡存儲持卡人的基本信息,并將持卡人的個人信息與校園卡綁定。學校各部門的信息系統可以通過校園卡進行身份識別和相關管理工作,如注冊、注銷、信息修改等操作,持卡人也可以通過校園卡系統進行注冊,以一卡綁定個人信息。學校信息系統還用于確保用戶的合法使用,例如限制教室中多媒體設備的使用、考勤、語音教室的使用、圖書借閱、計算機操作等等。校園卡經常用于需要識別和認證的學校場所,例如學校門口、宿舍、圖書館等。,有利于學校安排人員出入和學生管理。
購物消費:購物消費功能是校園卡的基本功能之一,支持持卡人使用校園卡進行刷卡消費。當持卡人需要向賬戶充值時,他可以通過APP支付和線下業務中心處理將現金存入卡中,以增加卡中的余額,充值的金額將存入銀行轉賬子系統。充值成功后,持卡人可在學校食堂、超市等易消費場所購物消費。結賬時,持卡人可選擇通過窗口機刷卡或使用手機上的虛擬校園卡進行支付,機器將自動扣除卡內余額完成消費扣款。
自主探究:校園卡具有查詢教學設備、圖書、音像資料、學習成績、消費信息等信息的功能,使持卡人可以使用手機或多媒體查詢終端自主查詢,而無需前往校園卡管理中心進行人工業務查詢。校園卡大多與手機app綁定,持卡人可以在手機中的校園卡app上操作自己的校園卡,例如查詢“我的賬單”和“余額查詢”,實用性和便捷性很高。部分學校還在學生宿舍、圖書館、食堂等人流量較大的場所設置多媒體自助查詢終端或校園卡業務中心,可完成校園卡賬戶余額、交易明細、借書等綜合信息的自助查詢。,轉賬充值,并隨時了解自己的消費明細和補貼情況。
圖書借閱:校園卡也是圖書借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識別學生的身份,并將借書和還書的信息記錄到系統中。校園卡還可以租用教學設備、體育器材、圖書、視聽資料等。在借書的過程中,讀者和書是以不同的方式區分的。持卡人的校園卡用于識別讀者,而圖書則通過條形碼識別。感應讀卡器和條形碼閱讀器用于讀取校園卡和圖書條形碼。持卡人需要借書時,需要先讀取校園卡,然后輸入借書信息,在還書時再次讀取校園卡,這樣就可以完成借書的整個過程。
生活管理:一些學校的校園卡也用于生活管理。它們可以用作水卡、電卡、醫療卡、會員卡等。它們可以在需要水、電和醫療時使用,以滿足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各種需求。例如,一些學校采用校園一卡通用水控制系統,這可以有效避免水資源的浪費,并為學校節省一些費用。校園卡可以在不同的生活管理場景下讀取不同的內部系統,根據不同的使用條件進行扣費,并對持卡人的生活進行統一管理,避免卡種過多。
財經服務社:金融服務是校園卡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決定了校園卡是否可以充值或扣款。學生及其家長可以使用銀行的全國通存通兌服務將異地學生的學費、雜費和生活費直接充值并轉賬到校園卡上,金額立即到賬,避免了使用傳統支付方式或學生攜帶現金、家長匯款和學生每月取款的不便。持卡人還可通過校園卡賬戶辦理充值水費、電費、管理費等自助代收代繳業務,為學生充值服務管理提供了便捷、安全的充值渠道。
考勤管理:一些學校使用校園卡進行考勤管理,并采用校園卡考勤系統快速統計和管理學校人員。考勤通常通過刷卡或人臉識別完成,每次考勤記錄都會記錄在校園卡系統中,包括出勤率、遲到次數、早退次數等。這些數據可以用于學生的綜合評價和獎學金評定。管理人員可以在校園卡考勤系統中查看考勤信息,并快速生成考勤結果,用于學生的日常管理和學風建設。該功能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方便學生管理和查詢自己的出勤情況。
考試監督:校園卡可以在考試中起到監督作用,并通過身份識別防止考生作弊。使用的系統設備主要包括指紋采集器、指紋認證終端和校園卡。考生入場前需比對指紋信息。在考場內的指紋認證終端上選擇指紋比對選項,指紋認證終端會提示他們刷卡。設備會將校園卡中的指紋信息與現場采集的指紋信息進行比對,確保身份信息的準確性。如果信息一致,則驗證成功。校園卡考試監管功能加強了學校對學生的考試管理和安全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保證了學生考試的公平和安全。
內部系統 編輯本段
銀行轉帳子系統:銀行財務系統參與校園卡可以有效實施財務集中核算管理。校園卡與銀行系統關聯,當校園卡少于限定金額時,可以智能轉賬。通過存款的方式實現銀行卡與校園卡之間的轉賬功能,賦予了校園卡系統金融功能。銀行轉賬子系統是減少現金流量、延長服務時間、以較低成本帶來高效率的有效手段。校園卡銀行轉賬子系統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查詢服務和轉賬處理。查詢服務提供銀行發起的校園卡對應銀行賬戶余額查詢、明細查詢、校園卡持卡人基本信息查詢等功能。轉賬處理完成個人銀行卡賬戶與校園卡電子錢包之間的資金轉賬。
收費管理子系統:校園卡財務收費系統可以提供多種收費手段和方法,財務人員可以避免重復傳統的財務日常事務,提高工作效率,節省辦公費用。收費管理子系統主要包括設置收費項目、提供收費處理和開通查詢等功能,使財務收費更加方便。校園卡收費方式也有利于會計制度的完善和信息的收集、傳播和共享。校園卡電子支付服務器一般采用Unix/Solaris平臺,部署電子支付應用服務,使用各種前置機完成校園卡平臺的收費,主要使用集成前置機、轉賬前置機和身份前置機。
消費子系統:校園卡消費子系統廣泛應用于學校商店、食堂、澡堂、書店以及各種收費服務場所。消費管理子系統主要由消費機、讀卡器和管理工作站組成。持卡人可以通過消費機完成信用卡消費的活動,消費機是消費子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消費機功能豐富,可在消費場所自主實現計數消費、菜單消費、計數消費、累計查詢等功能,可設置任意消費金額、自動扣款消費模式、單筆最高消費限額模式、消費次數。
圖書館管理子系統:圖書管理子系統可以管理圖書的入庫、查詢、統計、打印報表等。持有校園卡的讀者借書還書的記錄可以錄入圖書館管理子系統,罰款或賠償費用可以直接寫入數據庫。圖書館管理子系統的硬件組件還包括校園卡、感應卡閱讀器和條形碼閱讀器。校園卡用于識別讀者,圖書通過條形碼識別,感應卡閱讀器可以識別校園卡,條形碼閱讀器可以識別圖書,圖書管理員可以將借書和還書的信息輸入系統。
識別類子系統:校園卡包含身份識別子系統,起到識別學生身份的作用。該子系統常用于校園圖書館門禁、大門門禁、宿舍門禁等場合。持卡人刷卡時,讀卡器會將校園卡信息與學籍信息進行比對,防止校外人員隨意進出,有助于學校管理。當學生的身份信息發生變化時,還需要更新系統中的相關數據,同步身份信息。主要通過構建統一數據庫和校園卡數據庫之間的同步中間表進行更新,同步策略由同步字段決定。
考勤管理子系統:考勤管理子系統由考勤終端機、交換機、管理工作站和各種服務器組成。每個考勤點都安裝了考勤終端,網絡實時上傳的考勤數據可以在系統中看到。持卡人在考勤終端刷卡,可以記錄持卡人的考勤時間和持卡人信息。考勤分析數據可以在工作站的管理程序上查看。
一卡通綜合監控子系統:一卡通綜合監控子系統屬于數據中心的業務管理中心,負責監控一卡通中心平臺、子系統、消費終端、存款機和充值機的運行狀態。如果出現異常狀態,可以通過用戶的設置決定是否發送短信或郵件通知管理員或終端負責人,從而解決異常情況。
優勢問題 編輯本段
優勢
管理標準化:校園卡提供了一個綜合的數據采集和應用平臺,與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統和網絡相結合,形成全校范圍的數字空間和共享環境,方便學校管理,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持卡人在學校各處的門禁、身份驗證、飲食消費都可以用校園卡進行,用銀行卡實現自助存儲,這也將帶動學校各單位、各部門的信息化、規范化管理進程。
數字化:校園一卡通系統的建設將智能卡的功能和計算機網絡的數字化理念融入校園。校園卡以校園網為載體,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輔助手段。它是自主開發的跨平臺、跨數據庫的數字化校園信息平臺的一部分。在學校中,整合了學籍管理、生活消費、身份認證等相對獨立的系統,可以在數字化系統上查詢校園事務,使校園事務更加數字化。
信息化:校園一卡通與校園網相結合,可以開發一整套校園一卡通系統,使學校實現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校園卡將學校管理的信息化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擴大了覆蓋范圍,將許多子系統整合成一個更大的系統。校園卡大大加強了系統的功能,合理利用RFID技術,各管理單位密切配合。
安全性:校園卡屬于高頻IC卡,使用壽命長,采用特定的加密措施。而且卡內金額有安全檢查機制,不存在數據丟失的風險。每張卡都有一個唯一的序列號,芯片有16個存儲扇區。每個扇區需要獨立的雙向三次演示進行讀寫,傳輸的數據有嚴格的加密算法和密碼保護。在消費過程中,校園卡開發了完整的密鑰管理系統,保證了消費過程和終端設備使用的安全性。
節能:校園卡的智能控水電控功能可以避免水電資源的浪費,節約水電費用,減少額外開支。數據顯示,某學校使用校園卡前后節約了大量水電,從中獲得了可觀的收益。此外,校園卡一卡多用的特點避免了多次發卡,節省了人員成本、管理成本和生產成本,避免了人力資源的浪費。
問題
制度難以統一:大部分高校的校園卡都是依靠銀行來建設的。如果銀行的管理和技術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校園卡系統的推廣和使用。而且各大高校的校園卡依托不同的銀行,使用不同的校園卡系統,導致了校園卡系統眾多且難以統一的現狀。
功能還需要擴展:大部分校園卡只能在學校使用,功能和作用都比較單一。還是要拓展校園卡的功能,提高校園卡在校外的使用率和連續性,讓校園卡走出校園。
網絡穩定性低:由于校園卡數量多、學生基數大、覆蓋面廣、資金流量大,對校園卡網絡系統的穩定性要求很高。但由于受財力、系統設計和維護管理的影響,網絡的穩定性難以得到保證,資金或消費記錄的記錄容易受到網絡波動的影響。
未來發展 編輯本段
手機的NFC功能:校園卡正逐漸與手機的NFC功能相結合,一些學校已經公布了支持校園卡NFC的手機型號。校園卡NFC功能啟用后,不需要使用實體校園卡,也不需要解鎖手機。可以在讀卡器或者門禁設備附近使用手機,校園卡使用起來更方便快捷。2022年10月,清華大學新校園卡支持NFC功能。2023年10月,南京大學推出NFC校園卡。
第三方平臺訪問:校園卡可以與第三方接入平臺系統(如公交、醫院)結合,提供一些主要功能,保證第三方系統與一卡通系統的融合。接入第三方平臺系統后,校園卡可以覆蓋的范圍更廣,比如在市內乘坐公交、地鐵等。復旦大學的“復旦大學上海公交聯名卡”可以做到這一點,讓校園卡走出校園,未來還會開發更多功能。
虛擬化開發:校園卡逐漸向虛擬化發展,大部分學校都推出了虛擬校園卡,為學生提供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校園生活服務。虛擬校園卡的好處是方便,可以隨時使用,避免了實體校園卡容易丟失被盜的問題。虛擬校園卡通常涉及學校相關系統的建設和維護,與手機APP集成。
大數據分析:一些學校建立了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校園卡系統,如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園卡系統,可以記錄學生在校園內的消費行為。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學校可以了解學生的消費習慣和生活規律,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未來,大數據分析有望在校園卡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
結合生態識別技術:結合生物識別技術是校園卡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生物識別技術可用于校園卡系統的身份認證和支付,提高支付系統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例如,在支付過程中使用指紋識別、面部識別等技術,可以避免卡片丟失或被盜,實現多媒體、多場景的身份認證,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安全、智能的校園生活體驗。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